“木版水印”,专业学名“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是对中国书画精品进行高仿真复制的传统工艺,是中国传统特有的版画印刷技艺。它集绘画、雕刻和印刷为一体,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木版水印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远在唐代,单色木版印刷已具有相当水平。明末,胡正言创立的“十竹斋”以“饾版”“拱花”等套色叠印技法,表明了技术的更大进步。
20世纪30年代,鲁迅与郑振铎耗时七年编印《十竹斋笺谱》,使一度销声匿迹的十竹斋木版水印重现生机。50年代末,浙江美术学院水印工厂的张漾兮、夏子颐、张根源、陈品超、徐银森、俞泓、王刚等人重新刻印《十竹斋印谱》,同时用木版水印技艺复制了一批书画名作,其中写意水墨画的复制技术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驰名中外。
木版水印这种纯手工印刷工艺有勾描(分版)、刻板(制版)、水印(印刷)、装裱等基本工艺程序和刻、剔、掸、描等特殊技巧,它以笔、刀、刷子、耙子、国画颜料、水等材料为基础工具,以追求复原传统书画的艺术形态、笔墨、神采为目的。
木版水印中的“饾版”技法,据传是万历年间从徽州民间一种多色套版叠印法发展来的,因小木版形似五色小饼“饾饤”得名。作为一种以色分版的套印方法,“饾版”根据原画的笔交叉、色泽浓淡、水分干湿、层次重叠、幅面大小等因素分拆成许多版样,每色刻成一块小木版,逐色由浅入深依次套印。
除了“饾版”彩色套印外,胡正言还首创了“拱花”的技法。“拱花”与现代的凸版相似,把雕成圆纹凹陷的“阴板”拱砑在宣纸上,所绘器物禽类、花朵轮廓就以无色或白色的纹样凸现在纸面上,看起来工巧素雅。
2014年,木版水印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