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 当我们拿起书本,翻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一板一眼,排列有序的文字。数以万计的文字,被准确无误地打印在白纸上。如今的印刷机,一小时内就可印刷上千页纸张并且成本极低。在现代印刷工艺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高效的印刷能力已是司空见惯,而在印刷行业尚未兴起的时代,则是望尘莫及。价格高昂的手抄本,使知识和晋升的机会被贵族阶级牢牢把握在手上,断送了多少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手写的书籍时常会出现人为失误,这对于一些对精度要求较高的学科来说,会产生不少麻烦,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直至印刷术的发明…… 接下来,就让民图君向各位读者介绍印刷术的发展历程和其工作原理,展现它在世界范围内对文化和知识的传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印刷术的出现: 「Printing」 公元前3000年,中国,西亚和古埃及都相继出现了原始的印刷工艺。此时多是使用印章,在泥板上印下文字或图案,称为泥封。公元二世纪,东汉宦官蔡伦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大大改进了造纸工艺。优质的纸张代替了昂贵的棉帛,被广泛作为日常书写材料大量生产。这成为了印刷术发明的重要契机。 汉灵帝时期发明的拓印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术,唐朝时期文化的百花齐放,印刷需求大增,雕版印刷术开始广泛使用,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是印刷工艺的一次重大突破。 把目光放到世界范围。由于那时没有对纸张质量进行改良,彼时的欧洲仍在使用昂贵的羊皮纸作为书写材料。15世纪中叶,受到中国印刷技术的影响,来自德国的约翰内斯·古腾堡,利用引入欧洲的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了第一台活字印刷机,开启了欧洲的“印刷革命”。也是直到这时,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日趋频繁,极大的促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 印刷术的原理: 「Printing」 汉朝时期最早的拓印,是通过将拓印蜡或经过一定处理后的石墨和宣纸依次覆盖在雕刻或石刻作品上进行刻印。通过作品上文字的刻痕将蜡或墨印刻在宣纸上。这种刻印技术,成为了未来雕版印刷术的雏形。到了唐代,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让印刷书籍的需求日益增长,雕版印刷术应运而生。它在原先拓印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可以在更轻便小巧的木板上刻字,并用墨水将文字印在纸上。雕版印刷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加速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 宋朝时期发明的活字印刷,则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表面突起的文字或图案)反文字模,然后根据所要印刷的文稿,在字模中选出想要的文字排列出来,后涂墨印刷。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将字模拆下,进行反复利用,节省了印刷材料,减少了下次印刷的准备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印刷效率。 印刷技术的影响: 「Printing」 在古代中国,印刷术的发展使国家藏书量骤增,北宋时期的藏书一度成为“世界最大的图书馆”。大量图书的印刷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文学文化的繁荣,带动了中国乃至东亚范围内的创作热潮。催生了大量优秀的诗词作品。此外,书籍的获得成本降低,使贵族阶级不再可以轻易对知识进行垄断,更多的底层人才得以有机会跻身上层阶级,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家对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对于欧洲来说,飘洋过海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传入,大大推动了欧洲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的印刷机采用最先进的铅活字,让印刷走上行业化,并在随后的工业革命中逐渐走向工业化。欧洲印刷业的进步,降低了书籍的价格,让古代典籍和近现代书籍得到大量传播,改善了中世纪时期欧洲居民不识字的状况,降低了文盲率,居民素质得到提高,间接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产生。 民图君有话说: 「Printing」 如今的印刷行业,已经向着效率、便捷、实惠的方向发展了。随处可见的小型打印机,工厂内大型的高速水墨印刷机,低廉的印刷成本,高效的印刷水平等等,向世人展现了这个行业的成熟。办公的人们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将内容传输至设备中,并快速打印成品。日益兴起的3D、4D打印技术,激发了人们的创新创造热情,并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印刷业的需求将会更加旺盛,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也会在全新的时代里,持续推进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