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盛行雕版印刷,也就是在比较坚硬的整块木板上雕刻出反体、凸起的文字,经刷墨、铺纸、加压后得到正写文字复制品的方法。虽然雕版印刷对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所以毕昇心中渐渐萌发了改进雕版印刷的念头。
一天,毕昇正在刻一部书稿。他边刻边想,有很多字在文章中都是经常要用到的,可是每次都要刻,太麻烦了,要是刻一次能反复使用就好了,常用汉字也就那么几千个。后来毕昇亲自动手找来工具, 把整块的杉木弄成一块块半寸见方的小木块。他又找出3000来个常用字,试着在小木板上刻了起来。他把每个单字都刻了好几个,有些常用单字像“之”“也”等,每个单字都刻了20来个,花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他终于把这些字刻完了。而且为了解决拣字难的问题,毕昇把字按音归成了十几类,每一类都按照部首笔画排除顺序。但是这种方式印几张还行,印的多了笔画就越来越模糊了。
后来在老工人的提醒下,毕昇又改进了原材料。他在自家院子里搭起一座小窑,又将摔打了无数次的胶泥分制成许多半寸见方的“小土坯”,刻成5000多个字块,然后点火烧窑,日夜守候。两天后,一套不吸水、笔画清晰、坚如牛角的泥活字终于制成了。他把活字版拼好,试着印了300多张,每一张都一样清晰,大家不禁拍手叫好,活字印刷终于试验成功了。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块板在印刷,另一块板排字,第一块板刚印完,第二块板已经做好,这样,速度又加快了。
活字印刷术与雕版印刷相比,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质量好的特点,这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次革命,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比欧洲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整整早了4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