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本店[ 会员登录 ] [ 立即注册 ]
400-098-5189

购物车0

您购物车为空,赶紧选购吧!
甲骨学堂故事多:1000场活动和40000个家庭
印品惠 / 2025-04-06

 “一片甲骨惊天下。”

对留存数千年的甲骨文,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心存敬畏。
而较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二楼的“甲骨学堂”,因其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令人心向往之。
12月10日,怀着敬畏,带着虔诚,记者走进它探寻它,收获了一个个惊喜的故事。
中国文字博物馆国庆特别课程——我为祖国增光彩 王凡 摄
故事一:1000场活动和40000个家庭
甲骨学堂不大,面积不足百平米,小讲台,小桌凳,小手册,小投影幕,凡是能看到的东西都不大。
但就是这么一个小学堂,在过去6年间,举办汉字教育活动近1000场,吸引了近40000个家庭参与其中。
“我们主要是通过听、看、写和现场体验,让孩子们感受汉字的神奇魅力。包括聆听文字演变的历史和故事、参观文字展柜和实物、练写优美的甲骨文字、体验‘甲骨字形’雕版印刷等。”甲骨学堂发起人杨军辉说。
杨军辉介绍说,“甲骨学堂”起初叫“汉字驿站”,成立于2014年,开办之初赶上国庆节,筹备了几场亲子活动,原想试试水,没想到消息一发,应者云集,打电话预约的家长络绎不绝,场场爆满。“开门大吉,我们顺势而上。接着把活动时间定为每周末两场,节假日期间每天两场,开始实行线上“抢课”模式。”
“汉字驿站”逐渐成为馆内传承汉字文化的公益性社教阵地,并在2017年更名为“甲骨学堂”。
学生们为祖国地图图上鲜艳的颜色 王凡 摄
故事二:100多项汉字教育项目
“我们这儿的课程,寓教于乐,孩子喜欢,家长认可。”已在甲骨学堂工作六年的杨小玉老师说,他们已经累计研发100多项汉字主题教育项目。
项目主要分为汉字教育和实践体验两大类。
比如,《舞动的汉字》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将字形呈现,加深对造字依据的理解;《我画甲骨文字画》抓住甲骨文象形文字特征,结合经典成语故事,让学生制作自己专属的甲骨文绘本。
100多项汉字教育项目,做起来难吗?
难!为不断扩充知识,创新课程形式,杨小玉和同事们绞尽脑汁,翻阅古文字典,学做动画视频,编写打油诗......原本“单纯”的讲解员,变成了无所不能的“老师”。
可又不难。“这几年,伴随甲骨学堂一起成长的孩子太多了,能让他们学好汉字,用好汉字,爱上汉字,再困难的事儿都是小事儿。”杨小玉笑言。
故事三:11岁的“讲解员”和她当志愿老师的妈妈
办学六年来,甲骨学堂早已有了一大批忠实“粉丝”。今年11岁的赵可欣和她的妈妈称得上是“头号粉丝”。
女儿赵可欣是五年级学生,妈妈杨丽芬是一名小学语文老师。
早在“汉字驿站”那会儿,杨丽芬就知道学堂的存在,奈何当时女儿太小,上不了课,但她却从未放弃对学堂的关注。2017年,开始上小学的赵可欣同时也开启了在甲骨学堂的学习之路。
如今,杨丽芬陪女儿在甲骨学堂上课已有三年,三年间,她们几乎节节不落。凭着对汉字文化的浓厚兴趣,以及熟练掌握程度,可欣当上了馆里的小小讲解员,妈妈则成了学堂的志愿老师。
“甲骨学堂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潜移默化中孩子身心得到充实成长。作为家长,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杨丽芬说。
“甲骨学堂”走进云南给贫困地区孩子讲解中国文字发展史 王凡 摄
故事四:不远千里走云南
甲骨学堂不仅在馆内办学,还时常走出馆外。
他们与殷墟博物馆、林州红旗渠纪念馆、汤阴岳飞纪念馆等安阳域内6家研学基地形成结盟,共同开展研学活动,将一场场文化盛宴送到更多学生身边去,为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添砖加瓦。
今年他们走得更远,去了千里之外的贫困县——云南广南。
在当地三所学校开展活动期间,有两千多名学生参与,引起很大反响。
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第一小学壮族学生们认真聆听汉字教育课程 王凡 摄
用PPT课件展示汉字演变历史,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甲骨文十二生肖T恤……通过系列活动,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切实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活动结束后,周边的县区还不断打电话邀请我们过去。”馆里社教活动负责人杨鑫说,他们每次出去,恨不得能给当地所有学生都上一节课。
云南当地学生第一次体验甲骨文十二生肖雕版印刷 王凡 摄
“今年因为疫情,线下活动难以开展,我们就办了一百多场线上活动。线上线下,馆内馆外,传播汉字的使命始终放在心上,我们希望能够走得更远。”杨鑫语气坚定。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
广告说明